準備了20年!中國汽車繼續打出“四張牌”
準備了20年!中國汽車繼續打出“四張牌”
原創 庫叔說 瞭望智庫 前天
圖片
圖片
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宣布: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雙碳”目標。
2021年4月,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時指出,“雙碳”目標是中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需要中方付出艱苦努力。
一諾千金,時間緊迫。
這就要求全國各行各業同心協力、艱苦奮斗,才能按照承諾的時間節點實現全社會的綠色轉型,走出一條以較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圖片
晚高峰時段的北京東三環。圖|圖蟲創意
汽車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中堅力量。如今,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將汽車產業推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汽車業必須在能源行業深刻變革的基礎上,強化節能減排措施,承擔起進一步降低碳排放的艱巨任務,而這也是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文 | 張書林 原國家機械工業部汽車司副司長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達成“雙碳”,底氣十足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雙碳”目標的提出,是具備堅實的實踐基礎的,在此之前,中國已經連續執行節能減排相關政策20年,并取得了卓越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以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為前提的經濟發展政策及強國戰略目標,更為中國向世界做出“雙碳”的莊嚴承諾提供了十足底氣!
圖片
2020年7月2日,西安,陜西省汽車檢測站的工作人員對車輛進行尾氣檢測。圖|視覺中國
從下面時間表就可看出,中國為實現“雙碳”,實際上已經至少做足了二十余年的政策準備,基礎堅實:
進入新世紀,我國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正式提出了節能減排的戰略目標。由此,汽車產業開始將節能減排作為制定技術路線和發展政策的重要原則。
2004年,《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強制性國家標準發布。這是中國控制汽車燃料消耗量的第一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填補了中國汽車節能標準的空白。
2007年,為了進一步突出節能減排的戰略地位,在一系列相關政策研究的基礎上,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明確了我國能源發展多元化方針和汽車發展的技術政策??萍疾恳餐瑫r將“新型清潔能源汽車”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2009年,國務院批準《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09-2011年)》,提出“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鼓勵個人使用節能小排量汽車”,同時開始推動新能源汽車和清潔能源汽車在主要城市的示范應用。中國汽車產品結構調整方向由此更為明確。
2010年,國務院將發展新能源汽車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此,降低對石油資源的依賴、節能減排進一步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
2012年,黨的十八大著力解決了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之后推出的一系列戰略舉措和政策措施,為汽車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引導強化節能減排,進一步實現降碳目標。
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動指南。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提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在產業層面,以純電驅動為代表的的技術路線,成為汽車轉型的主要方向,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這是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被列為重點突破的領域。
2017年,為了促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汽車產業建立《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辦法》,形成了促進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協同發展的市場化機制。
2020年,國務院批準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為實現強國目標,全面規劃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目標。
至此,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中國汽車產業不可動搖的方向。
2
20年堅守,成效幾何?
20年苦心,20年堅守。成效如何?
能源轉型,奠定“低碳化”基礎
能源結構涉及國家安全和環境保護,是我國實現節能減排和“雙碳”目標的基礎。能源系統從 “十一五”開始制訂并執行以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為目標的能源轉型規劃,一場推動能源消費與生產的革命由此揭開序幕。
20年來,我國煤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例已從約90%,降低到65%左右,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也已超過20%,預計2050年可達60%以上。屆時煤電與新型能源發電占比將出現反轉。
圖片
2021年9月1日,山東省濟南市玉函路南首路西側,一處利用路邊閑置空地修建的新能源充電停車場建成并投入使用。圖|IC photo
眾所周知,傳統汽車的出現和普及,與化石能源的繁榮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新能源汽車作為終端產品,對于上游能源結構調整的影響是巨大的,反之亦然。
可再生能源的占比目標不斷升級,無疑為汽車產業低碳化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提能效、降能耗
為了降低汽車對石油資源的依賴度,達成節能減排目標,我國從2005年開始實施乘用車單車油耗限值標準,即根據整車整備質量范圍,設置不同車型燃料消耗量限值,要求所有在中國市場銷售車型必須滿足這一條件。其目的是通過強制性標準,促進內燃機技術進步和節能汽車的發展,實現提能效、降能耗的目標。
該標準平均每四年升級一次,到2020年已執行了三個五年規劃,發展到第四階段。我國乘用車燃料消耗標準已從15年前的每百公里7升以上,降至2020年的每百公里5升。
2021年已開始執行第五階段燃料消耗標準,預計到2025年,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將降至每百公里4升。這意味著,包括商用車在內的油耗標準將全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數據顯示,2010–2019年,全國汽車保有量增加180%,而成品油消費只增加34%,車輛平均年耗油量由2.7噸下降到1.3噸??梢?,汽車行業在此期間為節能降耗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實現“雙碳”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減排降碳,雙管齊下
為了減少機動車燃油排放對環境的污染,我國從2005年開始強化對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從2005年以前的國Ⅰ、國Ⅱ標準開始,每提高一次標準,單車燃油排放可減少30%—50%,到目前已執行到國Ⅵ標準。2020年我國機動車平均單車燃油排放量比20年前已降低了80%–90%。
雖然汽車污染物排放不完全等同于碳排放,但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污染物排放量正向相關。換言之,汽車降低相關污染物排放的同時,也可帶動碳排放降低。
數據顯示,從1999年到2019年的這20年間,中國汽車保有量增加了26倍,交通領域碳排放只增加了4倍左右。其中,汽車為節能減排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接下來實現“雙碳”提供了有益經驗。
動力轉型,事關長遠
目前,我國電力供應是仍以煤電為主。因此,有部分觀點認為,發展以純電為主的新能源汽車,并不能起到節能減排的效果,甚至借此理由反對發展純電動汽車。這是一種缺乏戰略眼光的短視行為。
實際上,我國提早布局新能源汽車與能源轉型協同發展,不僅是為了降低對石油資源的依賴,更是為了30年以后,實現50%以上的車輛動力來自于清潔能源的目標。因此,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將來真正實現清潔電力和綠色出行的一項戰略性決策。
在強國戰略和國家政策的引導下,201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發展的快車道,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過510萬輛,滲透率5%以上。
按發展規劃估算,2030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達到30%-40%。如果按新能源汽車平均每輛每年可節省燃油1.07噸計算,2020-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一共可節油3億噸左右。
可見,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促進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支撐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戰略舉措。
3
打好降碳“四張牌”
汽車產業的節能減排,是涉及諸多領域和技術成果的系統性工程,而技術創新是整個產業大幅提升節能減排,并向更深層邁進的核心。
雖然在過去20年間,中國汽車產業的節能減排事業已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一些領域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進步空間,包括:提高內燃機綜合性能、車輛輕量化、能量回收、凈化尾氣排放、新型動力系統及新型燃料開發、電池回收再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術應用等等。每一個領域、每一項技術創新都是節能減排降碳不可或缺的支撐。
以下選擇四個重點領域舉例說明。
(一)緊抓內燃機技術創新不放松
只要有燃油供應,傳統內燃機就不會輕易消失,起碼在幾十年內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并存的局面不會改變。即便有朝一日,新能源汽車完全替代了燃油汽車的位置,內燃機仍有市場需求。由此來看,內燃機是節能降耗的主力軍之一,汽車業絕不可以淡化內燃機技術創新對于“雙碳”目標的支撐作用。
提高內燃機燃燒效率、降低油耗、提高綜合性能,是汽車產業需要重點研發攻關的目標。目前內燃機的熱效率僅為42%左右,通過技術創新具有近期超過45%-50%、未來達到50%以上的潛力。如果在2030年以前,汽車內燃機實現了50%-55%的燃燒效率,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國的內燃機實現了碳達峰?!?/p>
我們期盼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多款適用于全新應用領域的高效內燃機誕生,并形成規模產能,支撐中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節能汽車仍大有可為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均占有資源最少的國家。如今發展節能減排產品已成為國策,節能汽車即為汽車產業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之一。
圖片
2021年8月10日,江蘇淮安,工人組裝電動汽車。圖|視覺中國
汽車產業執行“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已經15年;執行《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辦法》已經4年。目前,燃油消耗標準已完成從乘用車擴展到商用車、從輕型車擴展到重型車及燃氣車。這些舉措的目的,都是為倒逼傳統燃油汽車向節能型轉型發展。
目前,我國商用車油耗與2025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標準雖已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但多數企業尚未達到標準要求,2020年乘用車百公里平均燃料消耗實際為5.6升,距(5升)標準仍有12%以上的差距。
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企業在降低油耗、調整產品結構方面仍有巨大的技術潛力,只要認真挖潛創新,一定會為節能減排降碳做出更大貢獻。
(三)推動企業全方位創新升級
實現“雙碳”目標,是汽車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系統性工程。其中,汽車生產端的節能減排降碳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國現有汽車企業上百家,多數是30年以上的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實現生產及產品節能減排的潛力是巨大的。企業可做的事情很多,可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通過生產工藝和設備的創新升級,或調整生產工藝及產業布局、提高產能利用率、合理利用物流及供應鏈系統等等,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節約成本;
二是通過提高工廠智能化及信息化技術和管理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產品質量,并取得顯著的節能效果;
三是通過企業能源供應系統的改造,可有效地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并降低排放;
四是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節能和新能源產品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燃料消耗;
五是通過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創新,解決制度化、技術化問題,促進節能工作升級。
上述這一系列措施都表明:技術創新是汽車企業提升節能減排級別向更深層次發展的核心。國家有關部門應支持企業進行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并制定具體量化目標和考核辦法,對取得顯著成果的企業給予獎勵。
(四)發展新能源汽車不動搖
新能源汽車既是我國實施強國戰略、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力量,也是最具創新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
專業機構研究顯示,電動汽車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傳統燃油車高出46%以上;電動汽車碳排放僅為燃油汽車的62%-75.9%,且隨著電力結構的變化,電動汽車仍有13%-68%的二氧化碳減排潛力。
在國家政策的培育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已進入發展期,但和實現與傳統燃油汽車“分庭抗禮”乃至成為市場銷售主流、實現真正的綠色出行還有很大的差距。充分發揮新能源汽車發展潛力、加強技術創新,增強節能減排降碳效果,已成當務之急。
“發展”的含義不只是市場規模。
按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規定的目標,要通過自主創新使動力電池的能量、功率密度和包括內燃機在內的動力系統效率進一步提升;
安全性、可靠性能得到徹底保障;要進一步研發基于提高安全性、環境適應性、高效能源分配、降低電耗等應用技術和智能化信息化軟硬件技術;
研發進一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綜合措施及進一步提升電池回收再利用的能力等等。
這些將促進新能源汽車逐步形成與傳統燃油車正面競爭的實力,也是在未來10-20年時間內必須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可以預測:如果2030年以前,內燃機效率提高到50%以上,其他可量化的節能減排成果逐步推廣;同時,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的滲透率接近40%-50%,我們便可以斷定:“汽車產業基本實現了碳達峰”。
在前期政策的鋪墊引導下,在產學研界的協同配合下,在國家和社會輿論的堅定決心下,可以堅信:中國完全有能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雙碳”目標。